拜讀蔡子強先生於2024年11月21日刊於《明報》的文章〈不如歸去〉,筆者不禁感嘆,學識淵博的蔡先生似乎對當前的政治局勢感到無助和無力,對未來的人生也失去了憧憬,彷彿一個洩了氣的皮球,自我放逐在黑暗與冰冷的絕望中。
蔡先生提到的「不少出類拔萃的人物,如記者、學者、議員、公民社會人士…如今俱往矣!」讓筆者聯想到這些「人物」就是那些被控顛覆國家政權並因參與初選而被判罪的47名本土派和泛民人士。蔡先生的心灰意冷讓讀者感受到,這些「人物」曾經堅持的理想已經無法再堅持,實踐過的理想已化為灰燼,彷彿永遠找不到出路。他們的遭遇讓人懷疑他們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。簡單而言,這些「人物」往往只追求理想而忽視現實。
每個人的成長和成就往往取決於是否能充分發揮手上的資源。如果整天幻想自己絕頂優秀,相信只要堅持就能住豪宅、開名車、拿到外國護照,但當夢想破滅時,他就感嘆命運不公,悲天憫人,怪責世界欠他一個公道,結果只會讓人覺得可笑,活該活該。那麼,人可以不認命嗎?答案當然不是,而是要在局限下爭取最大利益(constrained maximization)。廣東人常說的「睇餸食飯」正是這個道理,要吃飯之餘,還要顧及自身情況,絕不能「打腫臉充胖子」。正如父母的遺傳基因無法改變一樣,要追求成功,現實環境永遠是首要考量。
蔡先生也是政治學專家,他應該非常了解香港的現實情況。中國是一個單一制國家,憲法的權力涵蓋整個國家,沒有例外。而且,基本法從一開始就將選舉和協商並列;中央政府已多次強調,香港的管治是以行政主導為主,任何攻擊行政機關的行為都會被視為攻擊中央在港的代理人。
當年,這些「人物」試圖通過初選累積政治資本進入立法會,並計劃以過半數議席兩次否決行政機關的財政預算,迫使行政長官辭職。他們的動機是與行政長官甚至中央政府討價還價,達到他們的政治訴求。同情他們的人會說,在國安法立法之前,他們所做的一切是合法合憲的。然而,現實是,國安法立法後,他們仍未退縮,選擇以身試法。
蔡先生在文中提到:「我知道,無論怎麼寫(文章),實際上不會帶來改變」,這句話可以作為本文的總結。他是否認為寫文章真的能帶來改變?這正是與現實相悖的地方。讀到此文的你,請不要轉發給他,就讓他自己慢慢領悟,現實已發生的才是真實。
文:張達明
民主思路 研究經理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